2025年调整养老金政策出台后,有些退休网友认为今年养老金只涨2%,是21年来养老金涨幅最低的一年。
于是乎,有不少人,特别是低养老金群体,发出这样的呼声:
——不分行业职级,养老金涨幅都要一样!
——我们低收群体不求超越他人,只求在社会保障的天平上,能获得一份不被行业、职级标签左右的平等对待
这种呼声可以理解,说到底,这是低养老金群体对 “老有所养、养有所尊” 的朴素期待。
然而,养老金“均贫富”的主张要不得,其本质是源于对“公平”的片面理解:
一是受传统平均主义的惯性影响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“大锅饭”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的分配模式形成了对“绝对平等”的利益取向,导致部分人将“公平”简单等同于“结果均等”,忽视了个体在劳动贡献、风险承担上的差异。
二是对社会养老保障功能的误读。这部分些人认为养老金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,应承担“拉平收入差距”的主要责任,这种思想混淆了“保障”与“均等”的边界,将二次分配的调节功能异化为“绝对公平”的实现手段。
其实,养老金差距的存在并非人为设计的“不公”,而是由社会运行规律和个体差异决定的客观现实。
因为劳动贡献是存在差异的,这是社会的普遍规律。而养老金的差异就是劳动贡献差异的直接体现。
养老金的核心来源是劳动者在职期间的积累,包括缴费基数、缴费年限、职业风险等。从事高强度、高技能、高责任工作的群体,其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更高,缴费能力和贡献也相应更大,养老金水平自然应与之匹配。
例如,医生、工程师等职业的长期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,与普通岗位存在客观差异,这种差异必然反映在退休待遇中。咱总不能把中国“氢弹之父”于敏的养老金拉平到与一个小区门卫的养老金同一个水平吧?
此外,我国养老金体系采用“多缴多得、长缴多得”的原则,这是市场经济下“权利与义务对等”的体现。缴费基数高、年限长的个体,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更高的个人账户余额和基础养老金,这种差距是社会对“付出与回报对等”原则的保障,具有不可替代性。
可见,养老金差距的在当今社会是有必要存在的,并有积极的社会作用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:
——激励劳动积极性。养老金差距的存在意味着劳动价值得到社会认可,能鼓励劳动者在在职期间努力提升技能、提高劳动效率,形成“多贡献多回报”的正向循环。若养老金实行“均贫富”,将削弱劳动的激励机制,导致“干好干坏一个样”的惰性蔓延,最终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。
——维护社会职业分层的合理性。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多元职业和层级结构,养老金差距与职业贡献、社会价值的匹配,能巩固合理的社会分层,避免“躺平”“投机”等扭曲心态。例如,对长期坚守艰苦岗位——如偏远地区教师、基层公务员——的群体给予更高待遇,既是对其奉献的认可,也能引导更多人投身公共事业。
——维护、保障养老金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。“多缴多得”的机制能扩大养老金基金池的积累规模,增强统筹基金的调剂能力。若追求“绝对均等”,会导致高收入群体缴费意愿下降,基金来源萎缩,最终削弱社会保障的兜底能力,损害的是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。
可见,真正的社会公平,不是“削峰填谷”的绝对均等,而是“付出与回报对等”“权利与义务统一”的动态平衡。保持合理的养老金差距,既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,也是社会高效运转的保障。我们应摒弃在养老金分配中“均贫富”的片面认知,让养老金差距与贡献挂钩,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。
倍悦网-炒股怎么配资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-股票配资交流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